据州林业局林果办统计,州直葡萄种植总面积11.67万亩,受灾就达6万亩,损失约3亿元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每亩减产50%左右,受灾严重的地方仅能收回人工成本。
霜冻突如其来,果农损失巨大
金秋十月是农民收获的季节,在田间地头都会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和丰收后的喜悦。但与往年不同的是,伊犁的葡萄种植户们没了丰收后的笑脸,相反却是愁眉不展。
10月21日上午,在伊宁县多浪农场农三队葡萄园内,农工罗诗友正在葡萄架下无精打采地采摘最后一茬葡萄,地头边的沟渠里堆着一堆腐烂变质的葡萄。
伊宁县林业局局长徐宫善透露,根据摸底调查,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5.2万亩,挂果的有3.4万亩,总产量5.3万吨,其中霜冻受灾面积2.7万亩,受冻葡萄4万吨。受灾区域主要分布在国道218线以南片区,以北片区因处于逆温带受损较轻。如果按每公斤葡萄均价6元计算,损失近2.4亿元。
霍城县莫乎尔牧场是伊犁河谷最早种植红提葡萄的地方,全场红提葡萄种植面积2万余亩,总产量2.5万至3万吨,因葡萄品质好、产量大,被称为葡萄之乡。受今年霜冻影响,损失也非常严重。
该场副场长赵和平告诉记者,经调查,“十一”前采摘的第一茬基本销售到了内地,这仅是一小部分。二茬没来得及采摘入库就被霜打了,约有1万至1.5万吨还没销售出去。这些受冻的葡萄只能作为酿酒或榨汁来用。尽管酿酒厂把收购价压到每公斤四五毛钱,也得忍痛处理掉,总不能让葡萄烂在地里。经初步估算,全场葡萄至少损失8000万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:除了霜冻灾害外,今年春季气温回暖晚,葡萄树开花挂果延迟,加之“十一”期间连续降雨,气温急剧下降,积温不够,导致葡萄光照不足,含糖量降低,着色不均,品质不如往年,收购价每公斤比往年低1至2元。这也是种植户减收的原因之一。
订货商退单,葡萄跌至“白菜价”
据了解,除了“十一”前果农销售了第一茬葡萄后,后期再无订货商登门,之前订货的客商几乎全部退单。迫于无奈,果农只好以“白菜价”卖给酿酒厂或榨厂。 据多浪农场葡萄种植户称,往年卖给酿酒厂是最差等级的葡萄,每公斤收购价在3至4元。今年因既不能储运,也没了销路,只好让酿酒厂捡个便宜。
“受霜冻的葡萄果柄发黑,失去输送营养的功能,致使葡萄柄蒂溃烂,根本无法保鲜储运,只能用于酿酒或榨汁。本来我计划在伊宁县、霍城县订购500吨葡萄运到南方去,现在这个计划泡汤了,退单也是没办法,总不能让我们做赔钱的买卖吧。”一位叫孙正贤的客商惋惜地说。
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,不至于颗粒无收,无奈的果农只能受制于酿酒厂商,使价格被压到了每公斤四五毛钱,甚至个别农户估堆卖。
往铲车上倾倒葡萄的巴依托海乡农民刘光禄无奈地说:“除了卖给酿酒厂,再没人收购,拉到市场零卖还不够运费,所以价格他们说多少就多少,能把雇工费挣回来就不错了。”
吸取灾情教训,完善预防体系
在这次受灾中,凡是管理有方、品质好的葡萄基本都销了出去,受损程度小,这说明以品质取胜,可规避市场或自然方面的灾害。因此今后在巩固现有品牌和知名度的基础上,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,走高端、打品牌,不再盲目扩大面积;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经纪人队伍,千方百计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,建立自销渠道。当前葡萄价格基本上被外来客商左右,农户没有议价能力,销售渠道被垄断,受灾后这一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。
一是教育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,统一施肥、统一防治病虫害,要在提高品质上下工夫,要制约农户只追求产量不求质量的行为;二是要发挥合作社的作用。当前,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、控制质量、协调价格上发挥作用,让外来收购商左右了价格;三是暴露了葡萄产业没有加工企业的问题。目前全县还没有一家酿酒或榨汁类企业。多年来因鲜食葡萄销售很顺畅,没意识到后续加工问题。通过这次灾情,要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,完善产供销、加工等各个环节,构建健全的产业体系。
思路决定出路。作为鲜食类的葡萄,要早摘早收早入库,不能观望,要善于抓机遇,一旦成熟就应争取10天内出售或入库储存;不能在田间地头卖。在地头卖那是原材料,经过筛选、分级、包装入库等初步加工后才能成为商品。入保鲜库后,才能有谈价的主动权;后续葡萄加工业要跟上。有了加工企业不管是受冻的葡萄还是等外品都能产生效益。受灾后的葡萄价格之所以被收购商压到“垃圾价”,就是产地没有自己的加工企业。在国外,凡是有点规模的葡萄园,都附带有自己的加工企业,遇到灾情或市场风险,通过加工环节可规避风险,这些经验都应吸取。